发布时间:2013/2/19 15:04:01 | 阅读次数:1881
关键字:
摘 要:如今每个人都在使用云计算,这里头还能有什么秘密可言?先别断言,许多企业可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学会这三条要诀,而我们没理由不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出有益于自身的教训。云计算向我们与我们的客户做出承诺,称从今以后再也不必费心采购服务器、备份磁盘或者忙活什么软件升级工作。这种说法倒也不无道理,目前已经有许多坐
如今每个人都在使用云计算,这里头还能有什么秘密可言?先别断言,许多企业可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学会这三条要诀,而我们没理由不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出有益于自身的教训。
云计算向我们与我们的客户做出承诺,称从今以后再也不必费心采购服务器、备份磁盘或者忙活什么软件升级工作。这种说法倒也不无道理,目前已经有许多坐拥数百万美元的公司连服务器机房都不设了。看起来似乎一片光明。
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根本不该购买云应用及云服务的公司恰恰成了云计算的消费者。诚然,他们可能确实准备了这笔预算——Gartner发表的评论性报告《到2017年,CMO将比CIO掌握更多技术预算》一文就对此进行过详细阐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帮决策者拥有制定正确IT决策所必需的知识基础,更不用说他们的教育背景与下属在执行技术战略协调工作时的执行能力了。
我并不是在批评由用户推动IT这种趋势。没错,用户的确应该成为技术发展的推动力,但为了让IT能够真正规模化且达到预定目标,我们必须拥有项目发展所要求的技能储备,而这一点在多数还有其它业务要忙的部门中根本无法实现。我所在的咨询公司专门为那些匆忙之间设定了云系统部署的企业处理善后工作、帮他们完成自己搞不定的管理工作——更别提有些客户连试着管理都做不到。(我并不是要贬低任何一家云服务供应商,在这种情况在任何严谨的云服务领域都出现过。)由用户推动的技术决策从客观角度看已经成为“早晚要出事”的代名词,惟一有所区别的只是出现问题的时间点。
根据我的个人经历,许多客户都在兴冲冲地部署了云服务或应用后将其或主动或被动地束之高阁——实际生产效率几乎为零。毕竟看起来大家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硬件或者软件要管,为什么还要养一大堆没贡献的技术人员?
这笔账看起来似乎很划算,但大家很快就会被由此带来的巨额成本吓得瞪大眼睛。怎么会这样?因为系统并不是真正重要的资产,数据才是。几乎所有云系统中的数据都要比我们按月或者按年缴费的服务本身更有经济价值,因此万一大家的数据出现损坏或者无法继续使用,由此造成的利润下滑可比IT开销庞大得多——甚至会直接让企业的正常运营发生困难。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题,看看这三个问题是怎样在云环境下难倒无数企业同仁的。
第一课:云会记录一切
由于数据本身具有价值,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备份及复制等方式为灾难恢复及故障转移做好准备。任何商业级云服务也都会帮我们打理这些事务,事情到这里还算理想。
现在大家不妨再想想服务是如何实现数据安全的。供应商下面有成百上千的用户对同一套服务器集群发起访问,他们的复制服务就必然要把每位用户的数据从本地磁盘阵列上提取出来并传输至远程灾难恢复站点当中。随着这种情况的不断发生,供应商将不得不出于性能、延迟及故障切换时间的考量而尽可能优化复制过程。但目前我们几乎不可能在轻松清除文件的同时实现同步优化。
因此当我们删除一条记录时,删除操作并不会作用到每一个被保存在系统中的数据版本处。作为操作者,我们可能以为记录或文件已经从视野中彻底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信息真的完全被从这个世界上抹除掉。
这有什么可担心的?麻烦真的很大。如果大家正好面临法庭取证工作,聪明的监察委员会会聘请科学鉴定专家,把那些本应被彻底清除的文件和记录一个个揪出来。不早做打算,大家就准备着急上火吧。
第二课:云中的数据需要专人打理
由于我们的数据在经济价值方面远高于保存这些数据的系统本身,因此我们需要为云端的数据找一位专职“管家”。这类岗位并不属于系统管理员;相反,它更应该类似一位有能力处理以下事务的业务分析师:
· 能明确指出哪些数据应该被存储在云中,更重要的是还要能指出哪些数据绝不能跟云扯上关系。这将帮助我们远离取证困扰、PCI审计、HIPAA或者FERPA或者一系列让人头痛的法案带来的合规性问题。
· 成为有价值数据的监理人。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例如“所谓客户是指哪个群体?”或者“严重案例一代表什么意思?”
· 为文件、目录及其它分级关系建立起严格的命名机制与存储结构,例如“高级账户”与“业务部门”等。
· 如守门人般严格把握数据在系统中的出入与走向,确保模糊不清的语意不会进入数据存储体系,并从源头上过滤或更正存在问题的数据来源。
· 制定正确的备份流程、记录合并或数据从属关系。随着数据量的持续走高,大家可能很难想象有多少种把这类关系搞乱的可能——而且仅仅出于一个善意的小失误,就可能让全公司几个礼拜的努力瞬间沦为无用功。
· 对报告结果进行验证,确保在过滤、分组及汇总工作中使用正确的变量数据。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副总裁会针对不同的数据做出迥异的决策,一旦资料失误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好消息是,数据管家并不属于全工作。但坏消息是数据管家需要从业者拥有相当丰富的政治知识与专业技能。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从企业内部寻找合适的员工打理这方面事务,而尽量不要从外部招聘。如果大家一时找不到各方面都合适的人选,不妨先把这项工作交给两个人共同负责,并以最多每年一次的频率进行更替。
但到数据管家这一步,我们只能算成功了一半。
第三课:由于云计算取代内部IT团队,其管理工作也要像管理IT部门一样认真加以对待
用户往往倾向于将云方案采购视为直接引入“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在下一次全面更新之前,企业都不再需要为此费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一口气摆脱IT团队与所有相关开销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尽管很多人以为正式部署了云系统就算大功告成,但事实上用户还需要跨界混搭、定制代码并能够将来自台式机的项目通过简单拖拽上传至云端。他们希望能把一切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数据源进行整合,而管理者则需要及时获取报告及信息统计表。
换句话来说,每个人都希望高效地利用IT系统。但这点只有在架构师与“总承包商”顺利协作时才能够实现,仅仅把云服务供应商视为“员工”或者“工具”是不行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云供应商们的主要宣传对象——小型企业及大企业中的各分支部门——反而最不容易理解上述事实。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决策者,高管们倒是很清楚要正确使用云计算,他们同时需要投入时间并制定出严格的执行纪律。
上一篇: 云计算与大数据
下一篇: 应对物联网安全的最好办法是领先并塑造它